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学校举办2024级中医人类学德宏州田野调查汇报
来源:图书馆 发布日期:2025-07-04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云中讯(通讯员 张洁馨)2025年7月2日上午,2024级中医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田野调查成果汇报会在呈贡校区召开。本次汇报会由中医西学研究所主办,严格按照《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

  6位2024级硕士研究生依次展示了自己的田野调查成果,内容涵盖民族医学实践、民间疗法传承、中医药文化变迁等多个研究方向。中医西学研究所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也吸引了多个院系的同学共同聆听汇报。

  欧阳萍萍同学以《傣医口功心理治疗的田野调查——基于云南德宏州芒市的实践探索》为题,系统呈现了其在德宏州芒市的田野研究成果。通过对州中医医院神志病科现代诊疗模式与民间傣医周五坐口功疗法的对比研究,她深入剖析了诵经养性、拴线祈福等融合南传佛教文化的特色治疗仪式。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神秘的仪式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通过象征性操作、疾病叙事重构等机制产生治疗效果。基于此,研究创新性提出“去语境化提取治疗要素-再语境化构建融合模式”的双路径整合方案,为传统疗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有机融合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张洁馨同学带来题为《傣医特色疗法:“雅”疗法——基于云南德宏州的实践观察》的精彩报告。她穿梭于德宏州中医医院傣医科与陇川县民间诊所之间,系统梳理了傣医八大传统外治疗法的现代传承状况。在汇报中,她特别关注到睡药疗法鲜药摊床、药气熏蒸等特色操作,同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在现代医疗标准化进程中,传统疗法中的个体化诊疗思维正面临流失风险。这一发现与欧阳萍萍关于文化适应性的思考形成呼应,共同揭示了少数民族医药在现代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麦丽娜同学以《药食同源:芒市日常饮食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为题,将听众带入芒市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场景。从菜市场里李伟寿老师讲解食材药性,到德昂族酸茶馆中见证茶叶发酵的生命周期隐喻,再到景颇村寨品尝具有食疗价值的蜂蛹菜肴,她的汇报生动诠释了“寓医于食”的民族智慧。

  郭子菁同学在《傣族药食同源与道地药材:生态根基、活态传承与流变图景》研究中,通过对德宏芒市的田野调查,系统考察了傣族药食文化的生态智慧与当代传承。研究重点分析了78种药食两用植物及特色饮食(如消暑的苦撒、驱寒的辣椒撒)所蕴含的气候适应性智慧,同时揭示了野生资源锐减和传承断层等现实挑战。基于研究发现,报告创新性提出数字化保护等活态传承策略,为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张舒乔同学在《民族医药诊所的现代性转变浅窥——以芒市周边三家傣医诊所为例》中,通过对芒市三家傣医诊所的深入调研,系统呈现了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路径。研究发现:方氏诊所通过标本陈列实现知识可视化,民间傣药堂以标准化药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而周五坐诊所则将口功疗法创新应用于现代心理问题治疗。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传统医学在形式呈现与内涵拓展两个维度的适应性转变,为理解民族医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吴宏宇同学在《德宏傣医口述职业史:传统医学的当代传承》中,通过深度访谈六位傣医从业者,系统揭示了传统医学的当代传承路径。研究发现三种典型模式:双岩医生的家族代际传承、张医生的学院派教育以及民间师徒制。研究特别指出“先学中医再融傣医”的融合路径既确保理论系统性又保留民族特色,同时强调制度创新对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6位同学汇报结束后,与会老师们分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德宏田野调查充分展现了中医人类学的学科魅力,同学们将理论思考与田野实践紧密结合,每份报告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学位点负责人祁苑红作总结指出,从‘雅’疗法的系统梳理到口功心理机制的剖析,再到药食文化的创新解读,每个研究都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学术追求。她特别强调,民族医药研究既要扎根田野收集第一手资料,又要立足当代思考发展路径。她希望同学们保持学术热情,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使者,从人类学角度认识、研究、传承民族医药,让传统医药真正活起来。

责任编辑:陈楠  审核:程三娟 
【打印】